《告白》:最完美的復仇

電影_告白_海報.jpg 

《告白》

這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評價上電影和小說據說都同樣精彩,日本在改編的電影上面向來有不錯的表現,從《死亡筆記本》到《賭博默世錄:人生逆轉遊戲》,到現在的《告白》,我都覺得不錯,主要是因為改編作品的關係,戲劇張力保留得很好,但又與原著劇情略為不同,改編的一點也不失敗,有時候甚至有另一番風味,對我來說,看這種電影比看聲光和特效取勝的電影要值得多了。

電影一開始就看到一群國中生在教室內亂哄哄,或許是受最近一連串校園霸凌事件的影響,我由衷的希望再看到一齣《大逃殺》,就算有多老梗都沒關係,冷酷美麗的女老師,在學生國一結業式的這一天,冷靜的說一段藏於自己內心的話,這是女老師的「告白」。

女老師揭露,自己年僅四歲的獨生女兒在泳池溺斃的事件,與班上兩名同學有關,警方雖然當作意外事件處理,但女老師調查結果其實自己女兒是被班上兩名同學殺害的。女老師並沒有想要隱瞞,從懷疑到蒐證,從確認目標到攤牌,在兩名同學毫無悔意的狀況之下,女老師也不打算報警翻案,只選擇用自己的方法復仇,她的告白讓全班同學清楚知道這兩名同學是誰,並且告知已經將自己女兒親生父親的血注射進這兩名同學每天喝的牛奶裡(超強的),而小女孩的父親其實是患有愛滋病的。

看到這裡我內心暗自叫好,把這兩個同學交給警察,他們頂多保護管束,有少年法存在,青少年犯罪是沒辦法得到應有的懲罰,蹤使有,一時的傷痛並不足以讓他們悔悟,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只有一輩子無法磨滅的痛,才可以讓他們真正的記取教訓,這是當下女老師的說法和作為。

為了人道立場,我們都應該要給犯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縱使他們再凶狠、暴戾,甚至殺傷了不少人命,社會大眾都應該給予他們自新的機會,而未滿18歲的罪犯更是如此,法條明文規定,未滿十八歲的犯人不得判處死刑,這樣的法條是不是就成為青少年犯罪的護身符,甚至一句「我不知道後果會那麼嚴重」,就足以交待,然後輕判了事,但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日本的少年法也因此成為不少小說、電影諷刺的目標,因為日本也發生過不少嚴重的青少年犯罪事件,讓日本的社會不得不開始正視這些事情。

 

從劇情可以看出,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來得重要,學校教育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真正的性格長成其實是產生於家庭教育中。A同學身處單親家庭,成績優異、天資聰穎,但成績並不代表他就會是個好學生(我又想問,為什麼老師都喜歡把成績不好的學生歸類為壞學生?),A同學覺得自己的才能來自於母親,令從小就被母親遺棄的他渴望得到母親的關愛,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做什麼事情都在所不惜;B同學成績普通,資質平庸,母親過度溺愛,因此他極欲得到同儕認同,只要作一些驚天動地的事情,就可以達到目的。

 

老師是善良的,縱使學生做了什麼傷害老師的事情,老師也不會跟學生計較,這不就是校園的現況,老師在學生眼中已不再權威,讓我不禁為戲中的女老師感嘆,縱使知道兩個學生就是殺害自己女兒的兇手,某方面來說她根本就無能為力,將愛滋病血液注入牛奶只是耍了一個小手段,如果老師真的那麼作,還不引起軒然大波,女老師沒有放棄復仇,但一件事情都給學生留了餘地,如果學生肯改變一點想法,或許他們的遭遇將完全不同,也一再的證明,這群孩子已經無可救藥。

所以電影裡面精心設計的過程令人激賞,不到最後觀眾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真的,本來以為他是一部勵志的電影,希望學生再犯下過錯後可以知過能改,沒想到它卻是一部真實與虛幻交錯的幻想曲,所有人性的設計十分到位,劇情環環相扣,完全沒有偶像電影那種虛擬夢幻的感覺,確確實實是人在當下的反應,清楚且寫實,但看完之後,卻深覺不可思議,這樣復仇看似完美,卻完美的過了頭,就像一部虛幻的幻想曲…。

我一直認為人做錯事就必須接受懲罰,尤其是傷害了人命,或許真的情有可原,但還是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想做好人…那就等下輩子吧!所以我真的很欣賞女老師的作為,不要說她太狠心,她其實已經給過學生很多次機會選擇,但是學生還是選擇讓自己泥足深陷,會有這樣的結果也只能說自己咎由自取。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其他相關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