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室命名

清代從康熙開始,對於皇子的命名有一定的章法,就是所謂的排字(輩)命名。一般人對於清朝皇帝的年號比較熟悉,對皇帝的名字是比較陌生的,這篇主要小論清朝皇室取名的規則,有助於各位看倌日後對於此部落格文章的了解。

例如:「康熙」這是年號,一般我們都習慣如此稱呼,或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廟號是「清聖祖」,諡號…一長串…忘了他吧!(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誰會記得這種東西啊!而康熙皇帝的名字叫做「玄燁」(小小彬剛好跟他同名,小小彬叫做溫玄燁),姓則是「愛新覺羅」。

重新整理一下。

=============================
康熙皇帝:

姓:愛新覺羅
名:玄燁
年號:康熙
廟號:清聖祖
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今天講的是名字,其他的都先不討論。

在康熙之前,皇子的命名其實沒有一定的章法,皇太極的長子叫做「豪格」,九子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叫做「福臨」(這名字取得比較好,因為後來他當了皇帝,福真的臨了)。順治皇帝的長子叫做「牛鈕」,次子「福全」(這次沒有那麼福了),三子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叫做「玄燁」。這些皇帝的兒子裡面,名字都沒什麼關聯,且多用滿語,所以不少奇奇怪怪的名字出現,也沒排字輩。但是排字輩其實比較好一點,清朝後面的皇室成員,其實你只需要看他的名字就大概知道他們的關係,以前輩份的親疏。

所以從康熙皇帝所有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則是用「示」字邊命名,例如康熙的長子名為「胤禔」,二子「胤礽」,四子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名為「胤禛」,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康熙是有名的兒子多,他的許多兒子都是有名的,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維基百科查。雍正的皇子則是以「弘」字命名,第二字是有「日」字的,雍正長子「弘暉」、三子「弘時」、四子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名為「弘曆」、五子「弘晝」。但是當雍正皇帝繼位後,由於要避誨皇帝的名字,故除了雍正自己本身之外,所有皇子的名字全都改為「允」字開頭:乾隆皇帝本身則比較不講忌諱,所以兄弟則保留了「弘」字為名。

乾隆皇帝以「永」字為皇子命名,五子名「永琪」、十二子「永璂、十五子「永琰(後改為顒琰)」也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

乾隆時,六皇子永瑢畫了一幅《歲朝圖》要獻給他的祖母孝聖皇太后,乾隆在上面題詩「永綿奕載奉慈娛」。

從此以後,這七個字就成了乾隆皇帝之後作為後裔皇子名字首字的命名。故日後

道光皇帝名為「旻寧」(本為棉寧)
咸豐皇帝名為「奕詝

同治皇帝名為「載淳
光緒皇帝名為「載湉
所以一看就可以知道,同治和光緒雖為先後任的皇帝,但是兩人屬於同一輩,非父子關係,也不是叔伯侄。

 

但是道光皇帝卻覺得「奉」這個字有將江山奉送給別人之意,所以在「載」字下面重新訂了「溥毓恆啟」四個字,接下來咸豐皇帝在「啟」字下訂了四個字「燾闓增祺」,末代皇帝溥儀則又增訂了十二個字: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懋、兆、祥。

故從雍正皇帝開始,清代皇帝名字的首字分別為: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懋、兆、祥

很有趣的是,清朝的皇帝曾經擔心「永綿奕載奉慈娛」當中的「奉」字這一輩,有將江山奉送人之意,深怕這一代的子孫會將大清江山拱手送人,因此硬是將「奉」字輩改成了「溥」字輩,但是大清朝卻還是在末代皇帝溥儀這一代劃下句點,似乎乾隆皇帝時就已經預言了。

其他相關文章

Leave a Reply

2 則留言

  1. 是「顒」才對。

    如果是「永」,應該會有很多殺不完的人民。
    就是要避文字獄,
    避免跟皇帝用一樣的字,
    所以都故意選比較難、比較少人取的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