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絕地救援》:人必自助而後天助

MartianPoster1.jpg

絕地救援 | The Martian

如果被困在外太空的某個星球,你會怎麼辦?曾幾何時,抬頭仰望天際,有沒有幻想自己是月亮上的嫦娥或吳剛,獨自一人身處孤寂的星球,四周一片荒蕪, 你該如何自處?《絕地救援》就是這樣一個有趣有故事,有人被「丟包」在某個星球,只是這個星球不是月亮, 而是火星。本片改編自美國網路作家安迪.威爾(Andy Weir)的暢銷小說【火星任務】,描述一個因為任務意外而受困在火星上的太空人,在艱困的環境下如何想辦法自救的火星冒險故事, 全片充滿驚喜與滿滿的正面能量,可以帶給觀眾強烈的心情起伏。

看完2013的《地心引力》(Gravity) 及2014的《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我很高興在2015的《絕地救援》開啟了另一種不同風格的太空科幻片,尤其是本片的男主角麥特戴蒙(Matt Damon)雖然不是《星際效應》的主要演員,但也算是一大亮點,此次他同樣扮演獨自在外太空生存的太空人,是不是會很雷同,我可以明確的說,完全不會。因為除了《絕地救援》本身與上述兩部作品的呈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兩部片中麥特戴蒙所飾演的角色更是天差地遠,只有背景相似,但是過程與結局卻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覺得《地心引力》和《星際效應》讓你看得很累,那《絕地救援》絕對是相對輕鬆且有趣的話題。

the-martian-ares-3-trailer-0.jpg

電影二三事

《絕地救援》在拍攝時就獲得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全力支持,主要原因當然是其拍攝內容與拍攝手法也得到NASA認可的緣故,而且在上映之前已於NASA放映過兩次,還特別播放給太空站的太空人看,可見NASA本身對於這部片的高度認同。隨著本片的上映,許多對於火星的研究也為電影炒熱話題,當麥特戴蒙很辛苦的在火星上製造水的同時,NASA也宣布火星上確實有「液體水」的存在,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也透露此一消息如果早點出現,可能會為劇情帶來一些變化,增添一些變數。

火星上的生存大作戰

故事一開始就不囉嗦,立刻進入正題,在火星上執行任務的戰神三號成員被忽然來襲的大風暴被迫終止任務,在返回接駁小艇的時候,其中一個成員馬克.瓦特尼(Mark Watney)被暴風吹襲的物品擊中不知所蹤,在情況危急之下,所以有組員只能緊急撤退。消息傳回地球,當太空總署將馬克的死訊公佈,並舉行了溫馨的葬禮後,哪知馬克其實並未死去,但是他卻被獨自一人留在火星上,僅靠著可以生存30天左右的居住艙,他要怎麼樣讓自己活到有人來救他?

a1141440302740.jpg

maxresdefault.jpg

《絕地救援》這部片幾乎長達兩個半小時,但是敘事緊湊、 內容豐富,讓人幾乎感覺不到冷場, 而且劇情牽涉的科普內容也不像《星際效應》那樣艱澀難懂,相信一般大眾都可以輕易接受,也增加這部電影的可看性。不需要說這部電影沒有像《星際效應》那麼有深度,反而我覺得像《絕地救援》這樣簡明易懂的呈現方式更能為觀眾接受,內容或許有些謬誤也都是可以容忍的範圍,明明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但是導演和演員卻用輕鬆方式演出來,看完之後才覺得原來太空離我們那麼近

TheMartian.jpg

被丟包在火星上有多嚴重?

這個問題或許一般人沒辦法想像,反正都已經知道有人還活在火星上了,不就派一艘太空船去把人救下來不就好了嗎?

首先,以太陽系各星球的位置來看,火星不是就在地球旁邊而已嗎?但其實太陽系中的每個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行,所以地球和火星的距離也隨著繞行軌道的不同而有不同,理論上來說,地球和火星的最近距離約可近至5460萬公里,最遠的話超過4億公里,平均距離約是2億5千萬公里(電影海報寫2億2千萬公里),如果以接近光速的無線電波傳輸需費時13分鐘,所以一來一回就是26分鐘(電影中約是24分鐘)。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如果以「光年」來計算,那幾乎可以說是沒必要的(以光速飛行約3分鐘可到火星),所以「丟包在火星」聽起來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那就以實際情形來說,以地球上最快速的太空船計算平均距離,去火星一次大約需要耗費162天,在電影中有提到,戰神三號成員取消火星任務後回地球,要超過十個月才會到達,計算當時可能的距離、運行軌道、減速等相關因素,這個數字是合理的,而馬克如果只能在居住艙存活30天,那當時的情況有多艱險就可想而知了。

the-martian-chart-560x315.jpg

好在火星上還有一個居住艙,裡面提供馬克生活的基本所需,包括製氧機、淨水器,只是現成的食物為數不多,已知這是一個長時間的抗戰,馬克當然必須為長遠做準備,因此他決定在火星上開設一個「開心農場」。馬鈴薯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好種的作物之一,耕種作物必須要有土壤、水及充足的陽光,火星上的土壤自然沒辦法跟地球上的相比,所以馬克利用排泄物作為堆肥種植,再以燃燒產生無限循環的水資源,利用居住艙內部空間種植,畢竟火星上的外在環境不佳,含氧量低、溫差過大都是完全不適合作物生長的。

a1141440302779.jpg

為了生存,人必須全力以赴

一個人在遙遠的星球,馬克完全沒有閒著,他無時無刻不想著怎麼樣逃出生天,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讓地球上的人知道他還活著,才會想辦法來營救他。在那個我們都未知的環境,誰知道會忽然發生什麼事?以馬克豐富的學識,也要想盡辦法讓自己生存,很多理論在地球上或許行得通,但是誰也沒辦法保證在火星上也一樣可以,所以馬克幾乎把科學中的實驗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盡可能將每個規劃設計好,用最嚴謹的方法實踐,也多虧馬克的一路強運,使得事情最終有個不錯結果,否則一次出錯,都可能讓馬克真的成為在火星殉難的太空人。

縱使跟地球聯絡上了,馬克在火星上煩惱要怎麼讓自己活到有人來救他,地球上的人也在煩惱要怎麼樣去火星救馬克。在孤獨陌生的環境,情況隨時瞬息萬變,馬克不但堅強且幽默以對,相信是他可以戰勝不利環境的主要原因,而後才有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他。電影中的馬克.瓦特尼不是英雄,卻是生命價值最好的實踐者,面對世上最惡劣的困境,他所保有的勇氣及求生精神為人類生命意義做了一個最佳示範,即使在地球上的人常常令他說出WTF,為了更廣大的利益也有可能犧牲他已經微乎其微的生存機會,靠相信與實踐馬克自助而後有人助,相信人性還是充滿光明面的。

c2d3baf8047baea8e25b76e08a16167f.jpg

TheMartianHeader.jpg

電影觀後感

以這部片的內容來說,比較沒有艱深的太空知識,相信是一部普羅大眾都可以接受的電影。導演和演員刻意把緊張的氣氛轉換為輕鬆的節奏,讓觀眾縱使面對外太空的環境也沒有那麼重的「窒息感」。當事情發生之後,面對的問題接踵而來,片中主角運用大量的科學知識來解決難題,多少帶有點寓教於樂的效果,但是我個人覺得重點還是在於主角從頭到尾都不放棄的態度,即使面對的環境多艱險、遇到的問題多不合理,保持著相信與不想死的信念生存下去才是最後主角活下去的唯一解答。

The-Martian.jpg

其他相關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