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天眼行動》:自謂正義的詭異思辨

eye-in-the-sky-poster-lg.jpg

天眼行動 | Eye in the Sky

我本身對戰爭片不是太感興趣,但如果是精采絕倫的空戰場面或是技巧取勝的精英部隊戰鬥美學,我還是有興趣一看,偏偏這部《天眼行動》與上面兩種都無緣,與其說它是戰爭片,不如說它是一部在戰爭下人性道德、軍事規範與政治辨證下的劇情電影,因為在電影中一方面展現了西方國家先進的現代化作戰模式,另一方面則是政治、軍事、人道三方立場的詭異思辨,是現代化社會越發重視所謂的「人道」主義下,對於軍事行動的另類描寫,雖然沒有浩大的特效場面,但是劇情飽滿發人深省,亦不失為一部好作品。只是在天眼的作動下,我居然看得有點暈。

 

以往戰場上瞬息萬變、子彈橫飛,任何一種變化都讓人措手不及,但以「無人機」為主的偵察攻擊卻讓人還可以好整以暇的向各方請示、進行詳細的直接與間接傷害評估,在攻與不攻之間大打口水戰,先不問誰是誰非,但這種先進化的作戰技巧讓戰爭不再只是單純的殺戳,看上去人類的社會在進化,其實也充滿了諷剌意味。

thumbnail_23699.jpg

本片演員最大的亮點就是飾演法蘭克班森將軍(Lieutenant General Frank Benson)的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這個演員最為人所知的角色就是《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電影中的「石內卜(Snape)」一角,但他已於今年一月逝世,這部電影也成為見到他身影的最後遺作。另外還有奧斯卡影后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怒海劫》中表現亮眼巴克哈德阿卜迪(Barkhad Abdi)也都在本片中亮相,也都有不錯的表現。

Eye-in-the-Sky-Movie-Wallpaper-22.jpg

mirrensky-xlarge.jpg

 

(以下有劇透,請斟酌觀看)

本片主要劇情是描述美、英兩國合作捕捉於肯亞境內的恐怖份子,由英國方面擔任指揮,美國方面提供無人機進行偵察,再由當地地面部隊進行圍捕,企圖活捉美英兩國籍的國際通緝犯,但是瞬息萬變的情況讓在偵察下的英方不得不改變原先的戰略。

從一開始就可以看得出來負責指揮的英國凱瑟琳波威(Katherine Powell)上校那種誓在必得的決心,苦心追尋六年後終於在一場行動中找到目標的蹤跡,只是因為種種現實的變化讓本來單純的逮捕行動變得複雜。由於遲遲無法確認目標身份,導致目標移動到藏身於「青年黨」反叛軍的平民區房舍,致使地面圍捕行動幾乎成為不可能,因為那只會讓平民區變為地面戰場,造成大量平民死傷。

此時改變作戰方式,令當地間諜以就近觀察方式深入險區進行偵察,更令人覺得不平,憑什麼美英將領軍事人員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冷氣房看著螢幕畫面指手畫腳,卻是當地部隊進行親身圍捕,還必須進行危險的近距離監察。在電影中可以看出肯亞人民生活並不富裕,願意如此以身犯險不為錢難道是為了世界和平?在對比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盯著螢幕了解情況,下達「重大」決策的高層人員,第一線人員的人命比較不值錢就是了。

eye_in_the_sky_poster.jpg

偵察工作幸好可以繼續進行,但是第一線人員身處險境令人緊張萬分,觀察後赫然發現目標居然正在策劃一場自殺式炸彈攻擊,Powell上校立刻借題發揮,希望將行動升級為殲滅,而不再是圍捕活捉。此一改變震動英國那些在監看的政府官員們,開始思考此一行動的「合法性」,首先是徵詢檢察總長的意見,在法律上是否站得住腳。對英美兩國公民發射飛彈牽扯到雙方高層政府人員,誰也無法負這個責任,就如此一路上報,從英國外相、美國國務卿到英國首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算計,誰也不想成為那個發號施令的「劊子手」,形成軍人喊殺,政治人物層層推諉的情況。

abdi-eye-in-the-sky-trailer.jpg

 

當命令正式下達,決議以飛彈攻擊,軍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命令及進行著冷酷的傷害範圍評估。飛彈下去,一位無辜的平民小女孩可能就此死去,但是可以阻止熱鬧的商場內八十位民眾倖免於難,又是一種「殺一人而救眾生」的老套觀念,對於一般普世價值觀而言,這似乎沒什麼不對,也更確立如此作為的正當性,但是對於執行任務的飛官而言是如此嗎?對於小女孩的傷害評估為受到六成五與四成五的致命率,說真的,差那兩成有什麼差別嗎?降到五成以下就可以擁有法律的合法權?寶貴的人命是可以用法條和數字來評估的嗎?而如此做法早已宣判她非死即重傷的命運,那些沉重、懊悔、自責全都留給執行任務的飛行員,而不是下達命令的指揮官,對於手握「正義之劍」的執行者而言,這是永遠無法抹滅的創傷。

MV5BMjAzMTg5NDU4OF5BMl5BanBnXkFtZTgwNDE5NTk4NzE@._V1__SX1857_SY859_.jpg

堅決反殺的英國政府官員,寧願放任自殺炸彈客離去也不願因為摧毀恐怖份子而牽連到一位小女孩,是悲天憫人的情懷散發還是政治算計的無情作祟?從她那句「寧可要世人知道死去的無辜民眾是因為青年黨的炸彈客,而不是因為無人機的飛彈」就可以知道她大部份的思緒還是從政治角度去思考整件事情的後果,死一人與死八十人對她來說沒有差別,差別只在於責任在敵方還是己方。最後眼角的那滴眼淚是為了後續收拾的政治責任還是單純為了無辜的小女孩而流下呢?

整個電影每一步行動及命令的改變都牽動著軍事的交戰規範、殲滅時的人道立場及複雜的政治問題,從頭到尾三方交錯之下成為一場精采好戲,完全為觀眾詮釋了一場複雜的政治軍事的角力鬥爭。無人機無情,飛行員有情,讓戰爭永遠也不可能只是一場無情殺戳,要付出的代價是所有人共同承擔,是政治問罪?還是軍法追究?亦或永遠存在的良心譴責?但這些問題也大大增加本片的厚實度。說實在的,本片這場自以為正義的辨證並不能代表什麼,立場不同之下根本沒有殺與不殺的對錯分別,只剩下無形的代價牽纏眾人。只是這一切可能都被淹沒在機密中,這樣的事可能無時無刻都發生在世界的角落,只是我們無從得知。

想即時觀看更多影評與影視消息,快來參觀我的粉絲專頁

其他相關文章

Leave a Reply

3 則留言

  1. 電影過度描述於虛偽假設的人性討論…完全背離真實戰爭情景狀況…顯得矯作煽情…或許美國法律對戰爭中對於平民的殺害有所規範…但在台灣軍事訓練中…對於軍事向來只要求達到任務…是否會造成平民傷害並未明確教導…只有軍愛民這般口號宣佈…但這僅是對於自己國民而言…雖然現代戰爭都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包括敵軍和平民百姓…但像本片一樣執意到底要不要執行任務的情況…我想真實世界軍事事件應該不可能會發生的…畢竟電影內容總要脫離現實狀況…才能顯得戲劇的張力引人入勝…不過就自己從軍的經驗而言…我只能說內容異常荒誕…如果還要就電影內容去做討論…也只能說真是傻了…

  2. 並非每個人都有從軍經驗,而一部電影又要如何引起觀眾的共鳴呢?曲高和寡未必是個好故事。

  3. 以1F的觀點,岳飛的12道金牌大概也是異常荒誕,紀載歷史的,後世歌頌的討論的也全是傻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