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天劫倒數》:少了場面,多了一分真實感

天劫倒數(台)| 末世綠洲(港)| 格陵蘭(陸)| Greenland

《天劫倒數》就好像忽然在這片疫情之中橫空出世的電影,上映前幾乎沒什麼宣傳,但是有男主角傑瑞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及其作為一部末世災難片的條件下,在台灣相信還是有一定的基本票房。末世災難片一直是好萊塢電影不退潮流的一個題材,在近年天災人禍不斷、環境氣候反常及環保意識抬頭的情況下,末日災難似乎並不只是存在於影劇題材的話題,再加上《天劫倒數》並非以往那些末日災難片,強調大成本製作,讓觀眾看盡世界毀滅的炫麗場景,反倒比較著重劇情的發展,也讓這部《天劫倒數》在這個時刻出現,多了一分真實感。

其本身的劇情開頭容易讓人回想起1998年的《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在災難來襲之前,有個名為「克拉克」的彗星會掠過地球,有關當局也十分「盡責」的分析彗星碎片的即將到來的消息,並且全程轉播碎片墜海的畫面,就如同我們原本平靜的生活,等著話題的來臨。但在轉播快要開始的時候,男主角就接到神祕的通報,表示男主角一家被選中前往避難,也讓男主角覺得這件事的背後並不單純。

果然,彗星碎片並沒有像預報的那樣墜入海中,而面對時間倒數殆盡但畫面上依舊平靜無波。直到此刻,老百姓們都不知道這件事到底怎麼回事,原來彗星根本不像預報說的那樣,第一波碎片狠狠撞上佛州中部的陸地,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毀滅,而身為平民的我們直到最後一刻都不知道真相,甚連男主角一家被選中的幸運都沒有。

前述有提到,《天劫倒數》雖然是一部末日災難片,但並不是屬於大成本、大製作那種過程戲劇性、災難來臨又帶給觀眾毀天滅地那種震憾感的商業大片,反倒縮小成本之下,《天劫倒數》以平民視角來看待令人措手不及的災難降臨,如果你是以看《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2012》(2012)這類過往經典災難片的期望來看《天劫倒數》可能會有不小的失望,其畫面的規模遠遠不及,因為劇情只透過旁白或幾句對話描述,自然沒有直接給觀眾看畫面那樣的視覺衝擊來得強烈,但當然如果觀眾可以自行腦補,那這部電影確實有不輸於上述那些過往經典的優點存在。

那麼《天劫倒數》的劇情究竟給觀眾看到了什麼?完全以平民視角來闡述,整部電影中幾乎不見政府中的高層人員,也沒有提到這些高層官員如何避難,而被選中得已避難的平民都是以職業為主要考量,確實淡化不少末日來臨的階層感。另一方面依舊是災難時的人性刻劃,加上現在全球疫情嚴重,雖然台灣民眾看似都過著正常的生活,但並不代表世界沒有在改變,以前看這些末日電影也不若現在這個時刻來得有感觸。在各地風俗民情的差異之下,不可能期望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有人用盡一切手段想要活下來,有人卻在舉行末日狂歡趴,欣賞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一場煙火秀。沒錯,這確實是個人自由,但只希望盡量不要影響到別人,而且人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縱使各國疫情嚴重,還是時不時傳出美國許多人不戴口罩的消息,甚至不相信疫情是真的,在我們面前上演的不就是一場最真實的災難。

雖說如此,但少了場面的災難電影還是少了那麼一味,看來以後拍災難片還是要多點預算才行。主要是因為《天劫倒數》的劇情走向與過往的經典災難片有太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無法走出之前電影的框架,許多細節處理想要營造相同氛圍,但成本所限而簡略帶過的後果成了這部片如影隨行的致命傷。在不短的兩小時片長中,轉折不少,形成明顯將電影切成兩至三段的分水嶺,也讓某些情緒難以延續。

最後,《天劫倒數》選在這個時刻上映讓它幾乎沒有強大的對手,對於喜歡商業片,想去電影院放鬆心情的觀眾來說,並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但如果你要把它當《2012》來看,那肯定是會大失所望。因為《天劫倒數》中某些情節所反映出來的故事是相對真實的,看在這波疫情中相對有感,可能有朝一日,這樣的情節會上演在我們之中,但自然就缺少些戲劇性的發展,也會影響電影整體的精彩度,再加上某些橋段與畫面的處理可能真的受成本所限,較為粗糙了點,甚為可惜。

其他相關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