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身犯 | Plurality
上半年才看完《緝魂》,在沒辦法進電影院的現在,剛好在MOD電影199裡找到一部2021年的國片《複身犯》。單看劇情簡介,這部片跟《緝魂》有不少相似之處,同屬於懸疑類的科幻片,而且牽涉到以科學手法改變人的認知、意識、靈魂等手法。這類題材的故事可以玩的梗雖然不少,但中外電影以此為內容的電影也不少,如何從中找到新穎的故事與手法,其實是讓觀眾期待的。
電影劇情是講述一起議員兒子遭綁架的案件發生,而疑犯就是五位因公車意外罹難的乘客之一,而警方想利用尚在研究的意識上傳技術找出兇手,所以請了一位專家將五位罹難者的意識上傳到一位已是植物人的死刑犯身上,希望透過偵訊找到真正兇手藏肉票的地點。
《複身犯》當中利用未知科學的「意識上傳技術」,製出一個擁有五個不同人所產生之人格意識的軀體,表面看起來就好像一個擁有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的人。而這類角色演來確實對演員來說是個相當大的挑戰,像《分裂》(Split)中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在電影中的表現就令不少讚賞,也不可否認這次領銜演出的楊祐寧在表現上也十分到位。這類電影確實不在少數,講述人格分裂的《分裂》、《致命ID》(Identity)、著名的人格分裂故事【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等,另外還有同是利用意識上傳技術找兇手/線索的《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及《換腦行動》(Criminal),甚至還有利用這類未知技術來延續生命的《換命法則》(Self/less),只是後面這部比較牽涉到人性道德問題,但其中意識上傳的技術理念倒是相當接近,也只是運用在不同層面罷了,所以雖然說在國片史《複身犯》並非常見題材,但面對胃口早就被養大的觀眾來說,驚豔程度就有限了,反倒像上述這些電影的大雜燴了。
拍別人已經拍過的題材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台灣電影在駕馭科幻片的水準似乎還不夠到位,不管是這部《複身犯》,還是同年的另一部國片《緝魂》,在背景、故事、整體世界觀的設計都有點跟真實社會脫節的感覺,不可否認這兩部電影中有些場景看起來很酷炫、很前衛、很有時尚感,但同樣的很有距離感,這真的就是一部科技幻想片,在這些科幻堆砌出來的時空中,其實找不出與觀眾的共鳴,僅僅只有故事還能帶出一點旁觀者的興趣。
另外就是本片中的核心技術「意識上傳」,將五個人的意識輸入同一個人的腦裡,在劇情中僅三言兩語就帶過這個技術,缺少適當的鋪陳,更沒有製造一個強而有力的背景來說明這個技術的可行性。空間與意識轉換這類意向與藝術結合的操作感覺還是台灣人所在行的,但不足以給這個故事背景一個夠強烈的合理性,以致於整個故事還是走向空洞而無法說服人。
這樣多人意識上傳能造成類似「人格分裂」的效果讓人不敢置信,這不是卡通動漫改編而成的電子腦,而是真實的人腦,其實就算觀眾如何腦洞大開也不好接受這樣的設定,但並不是就不允許這類的劇情出現,而是源於編導團隊對故事建構的基礎不夠穩固,當故事發展下去,只會讓觀眾覺得合理性偏低,也造成後續很多看似懸疑的操作,在欠缺合理性的情況下就變成製作團隊怎麼解釋都覺得無力的蒼白感。
這些人格是自行融合,還是自我切換?我們或許不該用以往對人格分裂的印象來看待,因為這畢竟是外力造成的,而不是腦內自然產生。某個人格到底是上傳失敗,還是一開始就被某個人格關起來?被上傳的人格能做這樣的事也算是天生神力,但過於完美反而更顯缺陷。然後再為了增添懸疑,讓觀眾更猜不到結果,就弄個意料之外的操作,喚醒了原本的植物人,這真的是醫學上的奇蹟了。
初時在看《複身犯》的時候,一步一步要接近事情的真相令人感到興奮,但當謎底即將揭曉之際,就曝露出這個故事的致命傷,失去了一般懸疑片最重要的合理性。實際上故事的真相並不複雜,最後反轉雖然不特別突出,但還在水準之內,可是幾個看似多餘的節奏,為了增加懸疑性而加入的對話,反而讓真相出現瑕疵而無法自圓其說,也讓這部片的水準註定超越不了被結局整個救回來的《緝魂》,雖然《緝魂》灰暗的色調讓我看得很辛苦。
如果繼續深入,是可以看出《複身犯》這部電影要講述的一些理念,雖然沒有明說,但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電影中出現的每一位兒童都有某個方面的缺陷,連續的兒童綁架案或許就是導因於此,也提供觀眾某些程度的線索以致於最後的結局並不難猜。「與眾不同的都是怪物?」,那主角拼命跟自己女兒說「你是最完美的」、「你是最美麗的」難道都只是交差了事的台詞?最後警官那句「怪物或許真不該存在這個世上」更是讓人嚇一大跳,更看不懂這部片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了?因為編劇不但安排了可憐的實驗品領便當,還讓他在自己女兒面前被警官爆頭而亡,不就要抓刻意針對缺陷兒童的兇手?這本來該是一個人生而平等的概念,並且呼應主角的理念,但怎麼會變出這樣一個不合理且又殘暴的結局,真的挺浪費這部戲幾位實力不錯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