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觀後感

–>

金馬獎的光榮歷史

一年當中總會碰到幾次這樣的頒獎典禮,尤其是當我身為一個香港電影狂熱者,更是不能錯過這樣的盛會。

金馬獎在華人電影圈可以說是佔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華人電影圈中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受注目的一個電影盛會,甚至已經成為兩岸三地最崇高的榮譽。

不要以為我在唬爛你,就憑小小的台灣,電影年產量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可以弄出這樣一個水準如此高的獎項,好像我講的是天方夜譚。可是事實確實是如此,托台灣向來以藝術發展電影之福,金馬獎是華人電影圈中「藝術」成份最高的獎項,也號稱是最難得到的獎項,可以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影帝、影后等獎項那才是無上的光榮,也可說是實至名歸,所以這屆金馬獎雖然被廣大網友批得體無完膚,但是在這三個獎項上,卻還是擁有一定的水準。

 

45屆金馬獎 最佳導演      陳可辛《投名狀》

45屆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    張涵予《集結號》

45屆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    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亞洲電影大洗牌

台灣電影在21世紀之前在華人電影圈確實是佔有即重要的地位,否則也不會出那麼多好的演員和導演,例如李安、林青霞、王祖賢等,都是台灣人,也都曾經有過膾炙人口的作品,與香港的電影事業比來,台灣不見得落居下風,但是近年來卻漸漸出現青黃不接的感覺。

不可諱言,香港和台灣的電影都在走下坡,不管是台灣還是香港,90年代後期,除了電影產量大不如前,再加上歐美電影強勢入侵,中國大陸也開始蠢蠢欲動,讓這曾經是亞洲電影出產大宗的香港和台灣,在華人電影圈的地位大不如前,現在更是「陸產電影」或是「港陸合資電影」出頭的年代,純港資的電影也討不到什麼便宜了。

 

賦予「國片」的新解

記得以前小時候,台灣的院線電影,賣座排行榜前幾名的都是「國片」,那時候「國片」泛指所有講國語的電影(當時香港電影來到台灣都一定會配成國語,因為台灣是香港電影很重要的一個市場之一,在重視的情況下,國語配音的素質也就相對比較好,很多早期的港片還為了台灣特別另配國語,甚至乾脆以國語為主;但是以現在來說,如果是看香港的電影,我反而選擇看原音,也就是粵語發音,因為國語配音不像先前那樣受到重視,相對的配音的素質也日益低落,看國語配音,有時反而看不到電影真正的精隨),而且那時候的「國片」很多都是台灣出資,台灣的演員也不見得比香港演員遜色,台灣電影也是金馬的常勝軍,不過到了現代,「國片」在一般眾人眼中早就不是原本的解釋,請好好把「國片」和「港片」分開,而一些模糊地帶,我們就統稱「華語電影」吧!。

 

大陸電影來勢洶洶

前面早就提過,大陸電影的開放,相對的香港和台灣的電影都要告別以往的光輝時代,這對香港和台灣無疑都是一個很大的衝擊,以目前來看,大陸的市場比香港和台灣都要大上百倍不止,雖然大陸電影業起步較晚,但是更是不乏好的導演和演員,再加上大陸市場雖然開出種種的限制,卻是大家都想爭相爭取的一塊大餅,以致近年許多香港的電影人紛紛朝大陸靠攏,港陸合資的電影也是越拍越多,單純港資的電影就越來越少(單純港資的電影也比台灣的電影多),香港借重的是大陸擁有的市場、人力和資源(資金、場地等),而大陸借重香港多年來發展電影事業的技術和人脈,可以說是各取所需,但是反觀台灣的閉門造車,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

 

從《海角七號》看台灣電影

我對於台灣的電影界並不瞭解,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來看,我只知道我不喜歡台灣的電影老是喜歡搞藝術,拍一些只有導演才懂的東西,不過《海角七號》算是顛覆了以往的傳統,不過我不想說它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商業片」,因為對於台灣的影評家來說,看慣了以往的藝術電影,《海角七號》確實是一個再商業不過的作品,但是《海角七號》真的是一部超越台灣以往電影的電影,因為它創下五億票房的佳績確實是無人能敵,可是如果今天《海角七號》不是台灣的電影,這樣的題材或許就不會獲得太多的迴響,不過我還是很高興台灣拍出了《海角七號》。

如果以台灣電影的角度去看,《海角七號》可以將它歸於一部商業片,但是如果以整個華人電影圈來看,《海角七號》根本不算商業,只是《海角七號》會是一個開始,卻不知道會不會也是一個結束。

台灣的電影格局太小,題材太過侷限,我必須講得更殘酷些,以台灣現在擁有的資源,我們根本沒辦法拍出像《投名狀》那樣的電影,所以《海角七號》敗給陳可辛的《投名狀》大家也不用覺得不服氣,更不要再說什麼金馬獎為甚麼要頒給「中國」電影這種話,不要讓別人覺得台灣度量狹小,什麼事都要扯到政治上。反而我覺得台灣電影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像《不能說的秘密》這樣的小品電影,卻也得到不錯的評價,我們何不從小地方開始,希望喚起更多對於台灣電影發展有興趣的人來一起努力,增加國片的產量,話雖如此,但是我知道還有很多的無可奈何,台灣電影需要靠有「能力」的人去做。

 

反觀金馬獎

既然金馬獎擁有那麼崇高的地位,也請台灣人能夠好好辦好這個獎項,不要再出現今年那麼多《凸鎚》的場面發生。

不過《分獎》之說卻是金馬獎往年以來很大的通病,因為金馬獎是台灣所主辦的頒獎點獎,但是進幾年台灣的電影確實抵不上港、陸電影的來勢洶洶,不過既然自己是主辦國,如果獎項都被「非」台灣的電影拿走,那身為地主的我們多尷尬呢!「小獎可以給自己人,大獎卻還是得公正評斷」,這似乎成了這幾年金馬獎的最高指導原則,在台灣電影一路落居下風的這幾年,我似乎嗅出今年金馬獎比較不尋常的地方,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今年的金馬獎,我想到的是「嗆」。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以往強勢的港片,在今年的金馬獎上可以說是吃鱉到底,在最後三個大獎之前,港片只得到零零星星的四項大獎,包括最佳攝影的《文雀》、最佳剪輯和最佳動作設計的《保持通話》,以及最佳視覺效果的《投名狀》,尤其是最後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的《投名狀》在頒獎典禮的前兩個小時,是直接槓龜六項大獎,反觀《海角七號》囊括六項大獎可以說是天淵之別。

似乎也說明了,因為《海角七號》的關係,讓今年的台灣神氣起來,兩個台港搭檔的主持人 鄭裕玲和黑人,也在有意無意之間以國、港片互嗆,雖然最後大獎還是屬於《投名狀》,但是前半段實是讓港片「囧」到了最高點,就連李連杰這個今年金像獎的影帝,也敗給大陸演員張涵予,這算是台灣給香港的一個下馬威嗎?

 

華人電影加油!

華人的電影不好嗎?我不禁想要問這個問題,我不會刻意去看洋片,不看華語電影,但是我相信現在台灣很多人是這樣,肯花錢去電影院看華語片的人有多少?或者只要這部是華語片,就根本沒有去電影院看的想法,我討厭別人崇洋媚外,洋片一定比國片或港片好嗎?我看不見得,洋片也有很多爛片,國片和港片也不乏好的製作,只因為你去電影院看過一次你覺得不好看的華語片,就下定決心再也不進戲院看「非」外語的電影,但是你卻被洋片的招牌片了無數次,還是把電影票的錢奉獻給他們,這是什麼道理。

身為華人,我不指望大家可以支持華人電影,但是可以請大家一視同仁,屏除掉對華語電影的偏見,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你看過的片可能比金馬獎上頒的還要多吧!

 

ps. 順帶一提,黑人那部12分鐘的短片弄得挺不錯的,分分秒秒在諷刺,也不離「嗆」字的邊緣,可以考慮去拍一下電影,至於《態度》這個遺珠,只能說它沒有《翻滾吧!男孩》那樣的運氣。

其他相關文章

Leave a Reply

2 則留言

  1. 是啊~我也快昏倒了…<br />
    這樣的表演真是不及格,好像全沒練習一樣!<br />
    不過這屆金馬的表演普遍都很low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