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圍城》

前面已經寫過一篇《十月圍城》了,為什麼還要在寫

怎麼說呢!前面那篇講的是人物側寫,《十月圍城》這部片眾星雲集,結合的影視明星不下數十位,每一個都可以獨擋一面,現在集合在一起,看你怕不怕。

而這一篇算是《十月圍城》的觀後感,跳開演員,直接從劇情和戲中的角色來探討這部戲。

不過還是建議看過電影再來看這篇心得,會比較能夠進入狀況。

 

『但願朝陽長照我土,莫忘烈士鮮血滿地』

出自電影《黃飛鴻2之男兒當自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孫文要來了!』

故事的一開始,陳少白這個重要角色就出現了,很興奮的告訴觀眾:「孫文要來了!」這代表著,孫文要到香港了,但是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雖然早就知道這部片的賣點就在於八個無名小卒,要在一個小時之內保護孫文的安全,但是我卻沒想到居然是這個這樣的開場,弄得皆知巷聞,所以讓清廷也早早準備,安排了五百壯士要來香港殺掉孫文。根據時代(1906)得知,當時的香港已經割讓給英國,但是革命黨和清廷刺客雙方都嚴陣以待,那香港政府總要表態一下,為了兩邊不得罪,香港政府以一句:「中國人的事由中國人解決。」早就確立了兩不相幫的立場,這場正面交鋒已經是在所難免,故事才有說下去的理由。

 

賺人熱淚的感情故事?

導演已經講了,《十月圍城》是一部感情的戲,他一直希望在動作片中加強故事和情感的元素,以「小情小愛」(親情、愛情、友情)來說,導演確實給了觀眾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但是「大情大愛」(對國家民族的愛)卻似乎不太合格。「前半段文戲、後半段武戲」的安排,讓人充滿了期待,導演也確實實現了他的說法,故事的劇情是豐富的、拍攝的用心也是顯而易見,但是真正讓觀眾在戲院落淚的,只是那些「小情小愛」而不是「大情大愛」。戲中不是沒有對觀眾營造革命的衝動和憧憬,但是就是無法打動我,連我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可能的原因大概是「死貧道不死道友」吧!

這樣的指控對於參與這部戲的導演、監製甚至演員或許太嚴重了,但是片中兩個策劃者陳少白和李玉堂,叫了一堆人去保護孫文,被叫去的統統死了,光這兩個主事者沒死(在沒看過電影時就已經被雷到了,所以電影裡誰會領便當心裡都有個底了),叫人去死的都不會死,這樣為革命的犧牲,該算是什麼?你還要拼命的講,他們連保護誰都不知道,就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多麼偉大的情操啊…..我只想寫個「囧」字。

這讓我想起了另外一部電影《黃飛鴻2之男兒當自強》,這部戲中黃飛鴻力抗白蓮教,片中出現兩位重要的革命烈士,國父孫文以及「為革命犧牲的第一人」陸皓東,還記得片中陸皓東對那些同文館裡不到十歲的小孩說什麼,他說:「你們一定要撐過今天晚上,這樣你們這代…就可以看到明日的朝陽。」這句話的意思,跟陳少白在戲中說的「革命就是用我們這一代的犧牲去換取重光他們那一代的幸福。」其實是一樣的,但是前者卻令我更有對於革命有種神聖的觀感,輕易的認同陸皓東的話,但是在《十月圍城》中,我卻一直想要反駁陳少白的話,縱使他講了那麼多革命是勢在必行的話,也藉由國父的口告訴我們革命的重要,為後世人謀幸福,但是我有點不以為意,這撼動不了我的心。劇中一直問,「值嗎?」我認為不值。一個人為了革命而死是一件很神聖的事,但是如果他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那就等於是白白犧牲,這種行為是莽夫,不是英雄。

 

『十年以前,一個學生在這裡問我何謂革命,當時我說,革命就為了四萬萬同胞,人人有恆業,不啼饑,不號寒。十年過去,與我志同者相繼犧牲,我從他鄉飄泊重臨,革命兩字,於我而言,不可同日而喻,今天你們再道何謂革命,我會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革命。』

 

不要說我鐵石心腸,也不要說我不愛國。我這個人最好了,認識我的都知道。不愛國?請問哪一個國?是台灣國還是中華民國?這不是逼我講政治嗎?

國父是誰,大家都知道,他主張革命,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創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偉大的事蹟早已經足以流傳千古,依照國父的解釋,革命是為了讓中國四萬萬人民個個豐衣足食,但是滿清被推翻了,民國也建立了,但是國家真的民主了嗎?人民真的已經有好日子過了嗎?

劇中的清廷刺客閻孝國,是我必須拿出來說的人物。閻孝國在有關於《十月圍城》 的討論中,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但我前一篇人物側寫中已經提到,我一點都不把他當成一個壞人,陳少白對於閻孝國的評價「功課優秀,腦袋愚蠢」,我也不完全認同,他的背景讓觀眾不會認為他是一個莽夫,畢竟他也是受過教育的人,還是西式教育,只是他不信革命那一套,所以很不幸的在《十月圍城》中他成了反派人物。並不是所有受西式教育的人都支持革命,或許閻孝國就算是一個代表人物,觀眾普遍認為他是一個兇殘、冷血、愚忠的人物,但是他一點也不兇殘冷血,對於陳少白的手下留情就可見一斑。至於愚忠,我想有點太過,閻孝國是個傳統的中國人,既然身受朝廷俸祿,如果不從就得背上叛國的罪名,再加上他又不認同革命,你要他選哪邊站,可能他對於清廷許多政策有所不滿,但是對於危害國家安危、製造動亂的孫文,他則是堅決不留情。

胡軍在製作特輯也講過,『他(閻孝國)接受西洋教育,卻痛恨外國人對中國的侵略,也不相信革命能救中國。』重點就在最後一句,「他不相信革命能救國。」我也這樣覺得,雖然有些結果論。大概也是為什麼我看這部片沒有落淚的原因吧!= =”

 


其他相關文章

Leave a Reply

2 則留言

  1. 終於看完了,途中有笑場幾次,尤其是最高的那個'和尚',被桶一次不死,一定要桶第二次才死讓我笑了。
    再者也沒有在敘述後來兩個主事者對於死者的交代,讓我看完覺得有點意猶未盡

  2. 當初聽到陳德森(導演)想要拍這樣的題材和構想,我覺得很棒。
    但是越想又越覺得不對…這部片,盲點和遺憾都稍嫌多了點,可以攻擊的點也不少,但偏偏都是最初的設想,就是要拍成這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