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 | The Great Wall
《長城》用了一個有趣的想法來說萬里長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的故事,在一般眾人的認知中,自古以來,長城的作用在於軍事防禦,抵擋歷代自北邊而來的強大敵人,但這敵人是誰呢?不是我們原本想像的外患或入侵者,而是中國古籍記載的凶獸 – 饕餮(注音:ㄊㄠ ㄊㄧㄝˋ/拼音:tāotiè/粵語:tou1 tit3)。此一設定打破既往人們對於長城的印象,也成功賦予過去中國歷史千餘年來,耗時耗力修築成的宏偉工程,一個謎樣的神話色彩,同時挑起觀看想看這部電影的慾望。
饕餮是傳說中的凶獸,也是其中一個龍子,位列中國上古四大凶獸之一。其特點是貪吃,後來多以饕餮作為「貪婪」的象徵。故事中因為懲罰帝王的貪婪而從天降下饕餮異獸,每六十年肆虐人間一次,長城修築的目的就是為了抵擋饕餮大軍。
《長城》電影由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卻由好萊塢電影公司投資拍攝,加上洋華演員頻繁出現在電影中,背景雖是以長城為主,但在中英對白幾乎各半的情況下,讓整部電影的「混血」感很重。電影劇本更是出自美國編劇之手,最早來自傳奇影業(Legendary Pictures, Inc.)的CEO Thomas Tull的點子,後與《末日之戰》(World War Z)的原著作者Max Brooks完成概略故事,所以饕餮大軍攻擊的模式是不是很像《末日之戰》裡的喪屍?之後再交由《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系列編劇Tony Gilroy進行劇本編寫,在張藝謀接手導演工作後,才加入劇本潤飾與修改的行列。
由此可知,觀眾覺得《長城》比較像好萊塢電影是在所難免的,有些劇情也透露出劇本與中華文化的隔閡。但其實表面上,《長城》看似充斥著滿滿的好萊塢風格,承襲好萊塢那種大鳴大放、驚天動地的場景鋪陳與炫目精緻的動畫特效,實際上劇情中還是富含濃厚的中華文化精神與優良傳統的底蘊,只是隱而不現,多數藏在魔鬼的細節中,對比華麗的視覺與高張力的戰鬥場面,這些東西其實很難讓人發現。
以一部國際商業大片的標準來看,《長城》表現的算可以了,我個人願意給它不低的評價,至少劇情簡單易懂,表現流暢具體,比起一些不知所云的電影要好得太多了。奇幻而富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調性,基本迎合中西方的觀眾,再以濃厚的中華文化元素打造「長城」故事,抵禦神祕而強大的威脅,不僅成功宣揚長城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中國人捨身就義的偉大情操。這部電影有好萊塢特效的加持、眾多大牌明星的加盟,再加上緊湊、簡明而不冗長的劇情,當作一部假日的爆米花電影是不錯的選擇。
在電影製作上的混血基因,還是不免讓《長城》這部電影存在某些瑕疵,最大的問題是主打明星牌的策略為人詬病,主要角色刻劃都不明顯,中式的內斂風格與西方的外放表現難以激起火花,甚至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讓眾多大牌影星淪為陪襯。對於景甜的英文口條個人給予讚賞,但林將軍一角無法撐起全片女主角的重任,後面晉升殿帥的原因也讓人匪夷所思。而由麥特戴蒙(Matt Damon)詮釋的外國傭兵,並非原以為的救世英雄,只是提供不同的戰法與策略且驍勇善戰的士兵,使得本片的劇情意義大過演員詮釋,原本預設的明星的光環反而黯淡無光,有點可惜。
《長城》的劇本經過多次的修改,很難想像原本由好萊塢寫出關於「長城」的劇本是什麼樣子,但最後《長城》這部電影中卻利用本身的歷史定位與功用、中國古代神話的凶獸,以及悠久的歷史背景及華洋互動,設計出不少值得玩味的巧思劇情,讓《長城》這部電影乍看之下是外國人帶領中國人打怪獸的魔幻史詩戰爭片,實際上還包含了謙遜、互信、無私、無我、愛好和平、捨身就義的中華傳統美德。
根據劇情推衍,《長城》的故事背景設定於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就是北宋的國都。以此歷史背景來看「長城」故事,擺在這裡似乎不那麼恰當,這原因來自於後晉的開國君主石敬瑭曾向契丹皇帝稱臣而將北邊的「燕雲十六州」送給遼國,宋太祖幾次征伐也無力收回,使得北方外患對宋朝威脅很大,所以宋朝的疆域根本不到長城,自然也沒有長城可守。反觀其他歷朝歷代皆有修長城的事蹟,這也讓觀眾不解為何要將故事背景放在幾乎完全跟長城沒有關係的宋朝?也或許燕雲十六州割讓出去後還有某一段長城其實在宋朝境內?
除了上述原因,《長城》的故事背景放在北宋並無不妥,當中由麥特戴蒙飾演的傭兵William是為了盜取中國的黑火藥而來。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相傳是古時方士煉丹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但中國人多數拿來做為煙火的材料,而少用於軍事戰爭中,直到五代十國才有用於軍事的記載,到北宋時才出現完整的火藥配方,所以這時候來盜取其實是合理的。
為了盜取火藥而來,外國人出現在中國的理由並不光彩,幾個外國人幾乎被塑造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強盜之流,中國人以誠相待的結果,竟是換來無情的背叛,甚至連同伴都可以出賣。反觀軍師與將軍都說火藥是非常恐怖的東西,殺傷力極強,言下之意就是絕不能用在戰爭上,他們也只是拿來打怪獸,保護國土不受侵害,而且不到危急關頭不能動用。這段在我看來,表面上是表達中國人愛好和平的傳統美德,不願輕易傷害人命,所以即使發明了威力強大的武器,也不肯用於戰爭之中,實際上卻像在暗諷中國人不知變通,吃了虧後再用愛好和平的大道理催眠自己,把苦往肚裡吞。因為中國身為火藥的發明國,卻讓外國人學去後發展為軍事武器來侵略自己,而自己打仗卻還在用弓箭和大刀,打輸後只能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待遇,還是高唱自己愛好和平的悲歌,這樣有什麼意義?
另外,北宋因為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及「強幹弱枝」等政策,長年積弱不振,燕雲十六州割讓後又失去北方屏障,以致於外患不斷,後來多以稱臣納貢的方式換取和平。此處虛構了一個精銳異常的無影禁軍,其戰法分工細膩,訓練有素,又取名「無影」相當值得玩味。正史沒有記載,它也確實不存在於歷史中,自然符合無影之名,另一方面則是以禁軍將士體現捨己報國的大義,但無奈朝堂上只有貪婪腐敗、只懂得逢迎拍馬的大臣與坐在殿堂上卻膽小却懦的皇帝,這才跟真正的史實相去不遠,就像在開北宋玩笑一樣,縱使有無影禁軍這樣的精銳之師,也難救北宋於積弱腐敗之中。在我看來,這類劇情以虛諷實,述事點到為止,不但留給觀眾可能的想像空間,也不違背我們熟知的史實,反倒在背地裡把當代歷史玩了一遍,其實非常巧妙高明。
《長城》不是一部沒有缺點的電影,反而是優點不太容易讓人看見,再加上劇本本來就是美國人寫的,導演也只能以不改變大方向的前提下,加入中國人的觀點後潤飾修改,能做到這樣的地步,相當不錯了。總結就是利用外國人一起打怪獸的奇幻故事來包裝,做到宣揚中華文化與傳統美德的理念,強調以「誠懇」及「信任」來改變人性的貪婪之欲,不再只是為求溫飽、渾噩度日,而是要找到人生中值得參與的戰役。
對於這樣一個中西合璧的劇本而言,能表現出這樣的思維與文化厚度,算是很難得。只是有些劇情轉折生硬,說服力稍嫌不足,但瑕不掩瑜,反而在好萊塢催化下的戰爭史詩電影,還是藏著中華文化沉著內斂的氣息,表面上平靜無波,內在其實暗潮洶湧,雖不到字字珠璣,但隱而不現的道理還是無形間在劇情中流露出來。另外,對外國傭兵的明褒暗貶,及對歷史洪流的以虛諷實,倒是看這部電影中完全沒料到的意外之喜。
—— 想看更多影劇消息、影評、預告,快來粉絲團按讚 ——
樂天生.電影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