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移動城市:致命引擎》:人類文明到底會進步還是退化?

移動城市:致命引擎(台、港)|  掠食城市:致命引擎(陸)| Mortal Engines

在預告中被浩大的場面和會移動的城市吸引才去看這部電影,也抱持著就算劇情很瞎,還是有特效可以看的心態進場。看完後覺得其實這部片並不會太難啃,雖然世界觀架構的不太完整,這也是不少小說改編電影通病,畢竟有小說走在前面,電影短短的兩小時要講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劇情卻有不少值得深思與回味的地方,稱不上史詩級巨作,但在奇幻小說改編電影之列,背景的特別性也頗讓人印象深刻。

《移動城市:致命引擎》改編自菲利普雷夫(Philip Reeve)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在人類世界未來的起碼一千多年後,但因為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以致於已經沒有適合人居住的地方,而讓人類被迫製造大型的移動城市,過著弱肉強食、掠奪渡日的生活。後續帶出幾個劇情設定讓人對這個世界觀非常好奇,但電影始終沒有花太多篇幅來說明,僅是開場的三言兩語就帶過去了,而後面的劇情中會有意無意提到某些關鍵字眼,但也一樣僅用一兩句對白試圖說明以建立觀眾的世界觀,甚至可能要觀眾從字面上的意思去猜測內在意涵,反而讓主旨喻意有點模糊不清。

 

(這部電影沒什麼雷可爆,請安心閱讀,只是沒看過電影可能比較無法體會以下的論點)

 

相信多數觀眾都對原著小說是陌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重新闡述故事或再定義變得格外重要,《移動城市:致命引擎》的故事背景對於未來世界的描述有一番不同於以往的論調,也足夠吸引,但倉促建立的世界觀難以將所有事情說清楚,難免讓人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小說卻有四部曲,【致命引擎】僅是第一部,如果票房與口碑表現不俗,這系列絕對有拍續集的空間,但本片劇情算是落幕的很完美,續集的意味不濃厚,反而形成了絕佳的「進可攻,退可守」的形勢,有沒有續集問世還真不好說,但單就這部片而論,許多事件的始末交待的有點草率,雖然片長超過兩小時,但看完之後還是對《移動城市:致命引擎》的世界觀感到玩味與好奇,可惜電影編排並未有太多描述,令人有些失望,也甚為可惜。

對於世界觀的好奇可能是個人的想法,因為越是對這個世界感興趣,越想知道的更詳細,例如尚城的歷史背景與成因、反移動聯盟核心主旨與訴求、潛行者(Stalkers)的來由甚至是帥克(Shrike)的過往等。有別於過去幾部較紅的「反烏托邦」題材的青少年小說改編電影,《移動城市:致命引擎》對於未來世界的幻想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但唯一不變的是人類貪婪的本性與對權力的欲望,還有愚民充斥的悲哀,有能者為避免捲入紛爭反而選擇明哲保身,毀滅的教訓只能在人類歷史的洪流中不斷上演,訴盡人類未來的悲慘下場,讓本片同樣架構在反烏托邦的思潮之下,比起祈求美好世界的降臨,這類故事不正是赤裸裸的預告著我們可能的未來,反而更為吸引人。雖然早有警示,但人性的驅使下我們還是不斷的犯錯,到底我們會走向《分歧者》(Divergent)的世界,還是《移動城市:致命引擎》的未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或許將來人類的歷史會讚嘆這些小說的神準預言也說不定。

《移動城市:致命引擎》中迅速移動的巨大城市確實讓人在視覺的享受上十分刺激,本來以為會移動的城市已經夠壯觀了,沒想到隨之出現的掠奪城市有著更為驚人的體積,「移動城市」裡有各種建築,博物館、教堂還有仙境般的空中花園,當中還有類似地鐵的交通工具,唯一不變的是即使在未來世界的移動城市裡,依然存在著明顯的上下階級象徵。

對於能夠演化出可以在大地上奔行的移動城市,未來世界的文明應該相當高吧!剛好相反,故事背景起源於電影中世界千年前,一個六十分鐘的大戰(The 60 Minute War,電影中的世界還有專門為這個事件出一本書,算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讓人類文明毀於一旦,幾乎反樸歸真,讓千年後陷入一個科技十分落後,但陸地上卻存在會跑城市的世界。明顯地,六十分鐘的大戰象徵人類自我毀滅的可能性,同樣也警示著人類在科技發展之餘應該更強調文明的進展,要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貪婪人性的驅使下,人類發展出高度的科技究竟是世界之福還是走向毀滅的道路?

電影中男主角工作的博物館是我覺得相當有趣的地方,正是因為這個故事其實用了一種「史學家」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生存的社會,而這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小小兵(Minions)的大型公仔成了在美國找到的神像被放進博物館,這個電影的官網還有一個「探索博物館(Explore The Museum)」的功能,可以看看我們這個時代的物品進到博物館是什麼樣子,有Macbook Pro、Beats耳機,劇情中討論半天的烤麵包機,甚至還有Switch、藍莓機、iphone,當然也少不了小小兵。故事背景的科技應約當於工業時代,強調機械原理而未進化至電子時代,以致於量子型武器在那個時代成了神器一般的存在,「古科技」更是一種危險又先進的象徵,我們垂手可得的居家電器還成為那個時代珍寶,這難道是對人類濫用科技的一種懲罰嗎?

即使人類文明遭到毀天滅地的傷害,過去的電影中總是強調人定勝天的觀念與自強不息的精神,讓我們不被打倒,給自己希望生存下去,病毒侵害也好,喪屍橫行也罷,鮮少電影或故事是在未來中讓人類退化,並以欽羨的角度看待過往的科技盛世與進步。其實電影中有說明一個觀點,或許能更合理的解釋這個世界演化如斯的可能性,也讓人不得不承認「數位黑暗時代」正存在於你我之間。

約當2015年,時任的Google副總裁Vinton G. Cerf就曾提出數位檔案的盛行可能導致「數位黑暗時代」的來臨,雖然電腦技術持續進步,資料數位化與雲端化更是趨勢之一,但儲存體的變革也相當快速,雖然資料數位化了,但依然面臨舊式的儲存方式可能遭到陶汰的問題,而這些資料也可能因為跟不上新系統或載體流失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在電影開頭的時候,博物館中工作的男主角就曾經說過過往的紙本資料相當稀少,電子裝置在無穩定供電或毀損的狀態下就無法使用,因此那個時代留下的紀錄不多,也很可能是人類文明退化的主因之一,資料不能留下就代表文明無法傳承,在弱肉強食中爭奪數百年也讓人類無暇去顧及科技發展,再加上資源的缺乏,開發古科技反而成了當時強盛的不二法門。

《移動城市:致命引擎》真的說了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故事,其中警世意味十分濃厚,除了對於人類文明退步的警示,同樣也暗諷了政治手段的不文明,更大膽的以東西方文化差異來對比,西方世界的大膽創新,如航海、拓荒時代的勇敢冒險,讓自己成為掠奪者的角色;東方則是安份保守,築起城牆防衛試圖建立自己樂土,但侵略是少數人的決定還是個人權利欲望驅使的行為?這是對於西方自栩為民主發源地的反諷,其實到處都存在著蒙蔽人民的政客,表面上說著為大家謀福利的謊話,當賭上所有人的利益失敗後,還是第一個逃跑。

最後,本片除了劇情描述上的少許缺失外,其他部份表現相當不錯,預告中巨大城市移動時的浩瀚確實讓人目不暇己,城市追逐的緊張與刺激感也做得乾淨俐落。幾個年輕演員並不算是觀眾熟悉的面孔,當中最知名的要算是反派角色的雨果威明(Hugo Weaving),男主角Robert Sheehan則曾在《氣象戰》(Geostorm)中飾演太空站內裡的系統分析師,也就是核心小組裡的那名間諜,女主角Hera Hilmar則是一位來自冰島的演員,對一位內心有創傷且小毀容的女孩角色而言,她掌握的還不錯,只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發展在這樣的故事背景與核心寓意裡稍嫌突兀了些,女主角與養父之間的情感,可能因為一方是機器人的關係,反而覺得變調過快,讓人稍稍措手不及,有點可惜了帥克這個角色,感覺他應該是有故事的。

與過往的「反烏托邦」故事相比,《移動城市:致命引擎》的世界觀不但發人深省更象徵一個自然演進的歷程,對於世界觀成形的感覺反而更加真實,也讓人不禁想要問,當我們在被歷史看待,人類的文明到底是一路不停的進化,還是終將退到原始人的境界而走向重建之路?看完之後,你覺得人類的未來是會住在機械動力掛帥的移動城市裡,還是進化到有機會移居外太空尋找更適合生存的空間?

其他相關文章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